明朝那些事儿065 - 王更新.mp3
能正常播放的歌曲才可以下载
[00:00.00]朱高煦的造反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收场了,[00:07.22]但搞笑并未就此结束,[00:10.53]朱高煦先生将以他那滑稽的表演,为我们上演“朱高煦造反”这部喜剧的续集。[00:19.75]朱瞻基确实是个厚道人,虽然很多人劝说他杀掉朱高煦,[00:26.63]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,只是将其关在了西安门的牢房里,[00:33.56]按说他对朱高煦已经是仁至义尽,可朱高煦偏偏就是个死不悔改的人。[00:43.45]有一天,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,便去看望他,[00:51.32]两人没说几句话,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,把朱瞻基钩倒在地。[00:58.63]我每次看到这个地方,都百思不得其解,[01:04.12]总是搞不懂朱高煦是怎么思考的,他的脑袋装的是否都是浆糊。[01:12.78]既然脚能钩到,说明两人已经很接近,[01:18.43]你上去撞也好,咬也好,掐也好,踢也好,都能起到点作用,[01:25.47]这么多方法你不用,偏偏就是钩他一下,[01:30.20]如同几岁小孩的恶作剧,实在让人哭笑不得。[01:36.37]闹剧还没有完,吃了暗算的朱瞻基十分气愤,[01:41.85]老实人也发怒了,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盖住,[01:49.54]那意思就是不让他再动了。[01:52.10]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。[01:57.68]朱高煦先生突然又不干喜剧演员了,[02:04.63]转而练起了举重,他力气很大,[02:08.93]居然把缸顶了起来,但由于头被罩住看不清,[02:15.15]只能东倒西歪的到处走。[02:18.38]呆着就呆着吧,你干嘛非要动呢?[02:22.47]这一动,就把命动没了。[02:27.22]朱瞻基从头到尾见识了这场闹剧,他再也无法忍耐了,[02:33.00]于是派人把大缸按住,然后找来很多煤炭,[02:38.59]压在缸上,把煤点燃烧红,处死了朱高煦。[02:44.31]这种死刑方法极其类似江南名菜叫花鸡的做法,[02:50.91]不过名字要改成“叫花猪(朱)”。[02:54.56]朱高煦先生就这样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,[03:01.40]他的一生,从阴谋家到喜剧演员,再到举重运动员,[03:07.41]无不是一步一个坑,极其失败,[03:11.80]但我们实在要感谢他,是他的搞笑举动使得我们的历史如此多姿多彩。[03:21.48]我曾数次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,[03:26.63]因为我实在很难理解这位朱高煦先生的行为规律和原因,[03:32.10]怀疑他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。但在历史之中,人的行为确实是很难理解的。[03:41.03]不管这位朱高煦先生精神到底正不正常,[03:45.23]史料记载是否真实,朱瞻基终于摆脱了这最后一个累赘,[03:50.40]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明君去了。[03:55.42]朱瞻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,只有十年,[04:00.30]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,也只有十一年,[04:04.68]但他和他父亲统治的这短短十一年,[04:08.83]却被后代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“文景之治”相比的“仁宣之治”。[04:15.44]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。[04:19.67]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,盛世何来?[04:24.39]来自休养生息,清静养民。[04:29.66]其实封建社会的老百姓们自我发展能力并不差,[04:34.69]你就算不对他进行思想教育,他也知道自己要吃饭,[04:40.18]要挣钱,要过好日子,只要官府不要天天加收田赋,[04:45.27]征收徭役,给这些不堪重负的人们一点喘息之机,他们是会努力工作的。[04:53.59]明宣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扰民的皇帝,[04:57.50]他没有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,[05:00.35]但他很清楚,老百姓也是普通人,[05:04.11]也要过日子,应该给他们生存下去的空间。[05:08.87]在他执政的十年里,每天勤勤恳恳,[05:12.41]工作加班,听取大臣们的意见,[05:15.46]处理各种朝政,能够妥善处理和蒙古的冲突问题,[05:20.46]能不动兵尽量不动,所以在他的统治时期,一直没有出什么大事。[05:28.05]这对于像我这样叙述故事的人来说,[05:30.80]并不是一件好事,但对于当年的百姓们而言,[05:35.33]却是功德无量。[05:39.36]好的皇帝就如同现代足球场上的好裁判,[05:44.10]四处都有他的身影,不知疲倦的奔跑,[05:47.96]却从不轻易打断比赛的节奏,[05:51.21]即使出现违规行为,也能够及时制止,[05:55.24]并及时退出,不使自己成为场上的主角。[05:59.46]这样的裁判才是好裁判。这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。[06:07.69]朱瞻基是明君,是好皇帝,但他也有着自己的痛苦。[06:19.99]世界上还有人能让皇帝痛苦?[06:23.98]是的,确实存在这样的人。[06:27.58]他们就是那些平日跪拜在大殿上,看似毕恭毕敬的大臣们。[06:34.54]自唐朝以来科举造就了很多文官,并确定了文官制度。[06:40.88]历经几百年,这一制度终于在明朝开花结果,培养出了一个副产品。[06:49.35]那些凭借着科举考试跃上龙门的精英们通过同乡、同门、同事的关系[06:55.40]结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实力集团——文官集团。[07:04.09]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公认的老实人,好皇帝,[07:09.13]但就是这位好皇帝,却被一个叫李时勉的大臣狠狠地骂了一顿,[07:16.52]朱高炽品行很好,怎么会骂他,这又是从何说起呢?[07:23.25]原来朱高炽先生做了这样几件事,[07:28.27]他登基之后,要换侍女,新君登基,[07:32.43]这个要求似乎也不过分,[07:35.50]此外他还整修了宫殿(规模并不大),[07:40.63]最后由于身体不适,他曾有几天没有上朝见群臣。[07:47.70]这些事情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,[07:51.97]可是李时勉却写了一封很长的信,[07:55.67]数落了皇帝一通,全文逻辑性极强,[08:00.16]骂人不吐脏字,水平很高,摘抄如下:[08:04.78]整修宫殿——“所谓节民力者此也”;[08:11.57]意思是说,你搞大工程面子工程,那是为了节省民力[08:17.29]选侍女——“所谓谨嗜欲者此也”(这句比较狠);[08:24.49]就是说换侍女,搞选秀大赛是为了清心寡欲,过健康文明的生活呀[08:32.50]有几天不上朝——“所谓勤政事者此也”(你李时勉就没有休息过?);[08:41.49]以上,翻译成通俗语言可以理解为穷奢极欲,好色之徒,消极怠工,不务正业。[08:54.97]大胖子朱高炽虽然脾气好,[08:57.99]但还是忍不住,把李时勉打了一顿,[09:02.53]他的愤怒也是有道理的,勤勤恳恳干工作,[09:10.44]虽然有这些小问题,却被戴上了这么大的帽子,[09:14.91]实在让人难堪,[09:17.84]毕竟当年还是封建社会,[09:21.80]可这位李时勉却着实有点现代民主意识,[09:25.39]把皇帝不当干部,就这么开口训斥,[09:29.54]也怪不得朱胖子生气。[09:32.88]朱胖子气得生了病,可这位李时勉虽然挨了顿打,[09:39.45]但还是活了下来,到了朱瞻基继位,[09:43.44]竟然又把这位骂过自己父亲的人放了出来,还表扬了他。[09:49.52]坦言之,李时勉所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需要改正的,[09:56.57]但这些行为实在不足以被扣上这么大的帽子。[10:01.40]事实上,在这些所谓的直言进谏的背后,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背景。[10:10.11]李时勉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,他代表着一群人,这群人就是文官集团。[10:19.02]文官集团特点如下:[10:21.82]1饱读诗书,特别是理学,整日研习所谓圣贤之道。[10:29.63]2坚持宽于律己,严于待人的原则,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。(一部分)[10:44.66]3擅长骂人,掐架,帮派斗争。[10:50.61]座右铭:打死不要紧,青史留名在。[10:56.99]要说明的是,这不过是文官集团的一般特征,[11:02.53]也不是否定文官集团的积极意义,实际上,[11:06.66]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优秀文官是严于律己的。[11:13.31]明宣宗辛辛苦苦干活,也不好色,[11:17.72]没有什么其他娱乐,按说不应该有什么值得指责的,[11:23.64]可善于研究问题的文官们还是找到了漏洞。[11:29.01]这位明宣宗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活动,[11:33.36]却有一个小爱好——闲暇之余斗蛐蛐。[11:38.69]虽然这不算是健康的文体活动,倒也不是什么不良嗜好。[11:44.51]皇帝也有自己消闲方式,你总不能让他每天做一套广播体操当娱乐吧。[11:53.02]但就连这点小小的爱好,也被文官们批判了很多次,[11:58.61]后来不知是谁缺德,竟然给这位为工作和江山[12:03.23]累得半死不活的好皇帝取了个外号“蛐蛐皇帝”。[12:10.21]确实过分了。[12:12.62]在明宣宗时代,文官集团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,[12:18.14]内阁权力也越来越大,出现了所谓“票拟”。[12:24.30]票拟,也称条旨,指的是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,[12:38.24]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,送给皇帝御览。[12:44.97]票拟的出现是必然的,朱瞻基明显没有他的祖先那样的工作精力,[12:52.79]整日劳顿还是忙不过来,很多奏章不可能一一亲自看过处理,[12:59.87]于是他便安排内阁人员代为浏览奏章,[13:04.35]并提出处理意见,这样他也会轻松得多。[13:10.57]可能有人会问,这样的话,皇帝还有什么权力呢,他不就被架空了吗?[13:19.42]这个请大家放心,古往今来的皇帝除了极个别之外,[13:25.68]都不是白痴,给内阁票拟权只是为了要他们干活的,[13:31.75]皇帝还留有一手后着,专门用来压制内阁的权力。[13:38.26]这一后着就是同意的权力。[13:43.15]不要忘记,大臣只是给皇帝打工的,[13:47.81]一项政令是否可以实施,大臣只能提出意见,[13:52.65]然后写上请领导审批的字样,送给皇帝大人审阅,[13:58.60]如果皇帝大人不同意,你就是下笔千文,[14:03.19]上万言书,也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。[14:07.90]朱瞻基良好地把握了这一点,他有效地发动大臣们的积极性,[14:14.66]让他们努力干活,却又卡住了他们仆大欺主,[14:20.16]翻身做人的可能性。所有经过票拟的奏章只有经过皇帝的批示,才可以实施。[14:28.34]由于皇帝用于批示的是红笔,所以皇帝的这一权力被称为“批红”。[14:36.83]至此,到明宣宗时,皇帝的权力被正式分为了“票拟”和“批红”两大部分,[14:46.18]此后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,[14:49.47]“票拟”的权力一直为内阁大学士所占有,[14:54.01]而“批红”的权力却并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,[14:58.90]在不久之后,这一权力将被另一群登上政治舞台的人所占据。[15:05.72]这些人就是太监。[15:09.67]明宣宗这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坏事,也不好酒色,[15:15.47]除了喜欢斗蛐蛐被人说过几句外,[15:19.09]没有什么劣迹,但有一件事情例外。[15:24.93]有些后世的人甚至认为,[15:27.72]明宣宗做的这件错事给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。[15:33.61]他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,灭绝人性的事呢?[15:39.87]说穿了其实也没什么,[15:43.14]他只不过搞了点教育事业——教太监读书。[15:51.03]宣德元年(1426),明宣宗突然下令,[15:55.05]设置“内书堂”,教导宦官们读书,[15:59.85]大家应该知道,在传宗接代观念极其严重的中国,[16:05.27]去坐太监的都是不得已而为止,混口饭吃而已,[16:10.88]这些人自然没有什么文化,而朱瞻基开设学堂的目的,[16:16.77]正是为了给这些太监们扫盲。[16:21.12]可他不会想到,这次文化启蒙运动不但扫掉了太监们的文盲,[16:28.22]也扫掉了阻挡他们进入政坛的最后一道障碍。[16:35.16]要知道,当一个坏人并不难,[16:39.32]但要做一个坏到极点的极品坏人是很难的。[16:45.02]没有文化的坏人干点小偷小摸,拦路抢劫之类的勾当,[16:50.94]而读过书的坏人却可以祸国殃民,危害四方。[16:58.32]从事情的后续发展来看,[17:00.90]朱瞻基的这一举措确实也培养了不少极品坏人。[17:11.32]很多人认为,朱瞻基的这一措施确实是错误的,[17:16.93]但其本意不过是要这些太监们学点文化,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企图。[17:24.82]真的是这样吗?[17:27.17]我认为不是,在我看来,朱瞻基是故意的,[17:29.84]这位皇帝厚道,却不蠢,他的这一举措带有政治目的。[17:37.13]而要揭示他这一行为背后的秘密,就必须引出我们下面的一个话题:[17:44.40]太监是怎样炼成的。[17:50.04]先要说明,这个话题与生理方面无关,[17:54.68]也不探究那要人命的一刀,只谈谈这个特殊的群体,[17:59.93]及其参与政治的真正原因。[18:04.77]太监这个名词大家都十分熟悉,[18:09.01]而且大多数人还会在这个称呼前面加个死字,[18:13.85]骂起人来十分提神,且通俗易懂。[18:18.23]实际上在明代,要想混到太监,[18:21.76]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[18:24.64]所谓太监是宦官的首领,不是谁都有资格被称为太监的。[18:41.96]在这个世界上,混碗饭吃是不容易的,[18:46.44]就算你有勇气挨那一刀,还要有运气进宫才行,[18:52.29]不要以为当宦官那么简单,也是要经过挑选面试的。[18:58.78]官方的阉割场所只阉割那些已经经过挑选的人。[19:05.04]说句寒掺话,要是人家看不上,[19:08.60]你连被阉的资格都没有。[19:12.12]到了明朝中期,由于想当宦官的人太多,[19:16.57]很多有志于投身宦官事业的人没有被官方处理的机会,[19:22.24]便以大无畏的勇气自行了断子孙根,可到后来又没能进宫。[19:30.60]他们不能成家立业,只能到处游荡,[19:35.29]这些人自然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。[19:40.66]为了应对这一情况,后期的明朝政府曾经颁布了一条十分特别的法令:[19:48.32]严禁自行阉割![19:51.76]对此我只能说,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。[19:58.17]明代宦官有很多级别,刚进宫时只能当典簿、长随、奉御,[20:08.18]如果表现良好,就能被升迁为监丞,[20:13.27]监丞再往上升是少监,少监的顶头上司就是闻名遐迩的太监。[20:22.10]可见,要想干到太监实在不容易啊。[20:28.65]宦官有专门的机构,共二十四个衙门,[20:33.13]分别有十二监、四局、八司,[20:37.15]这二十四个衙门各有分工,也有冷热轻重之分,[20:43.26]重者权倾天下,轻者轻如鸿毛。[20:49.38]一个刚入宫的宦官要想出头,先要看他被分在哪个部门。[20:58.02]如果你被分在了司礼监或是御马监,[21:03.50]那就先恭喜了,你的太监前途将一片光明,[21:08.19]继续努力下去,光宗耀祖或是遗臭万年都是有可能的。[21:13.96]因为这两个监局是权力最大的太监机构,[21:19.30]司礼监就是专门掌管内外章奏的,[21:24.15]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,[21:27.27]我们前面说过,皇帝把票拟的权力给了内阁,[21:31.87]自己保留了批红权。[21:34.95]由于文件太多,朱瞻基自己也没有时间看完,[21:39.75]便会让司礼监的人按照票拟的内容抄下来,[21:44.29]代理自己行使批红的权力。[21:48.25]这个为皇帝代笔的人有一个专门的称呼——司礼监秉笔太监。[21:56.04]于是,天下唯一可以压制内阁票拟权的批红权就落在了秉笔太监的手中。[22:08.30]]到了明朝后期,皇帝不管朝政,[22:12.32]某些太监便会自作主张,乱发旨意,[22:16.88]由此可见,秉笔太监实在位高权重。[22:23.16]但是这位秉笔太监却还不是权力最大的太监,[22:29.06]在他的上头还有一个——司礼监掌印太监。[22:35.68]这很好理解,在印章文化十分发达的中国,[22:40.58]你写再多,我不给你盖章你也没办法。[22:47.29]而一旦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了东厂太监(如冯保和魏忠贤),[22:54.95]那就真是权倾四海,威震天下。[23:00.35]几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监都出自司礼监,[23:05.82]司礼监出监才啊。
展开